当前位置:【新安中学首页】>【教学教研】>【教育文摘
AI时代的学习空间重构
  [2020-01-18 16:28]  浏览次数:1021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页面】【关闭窗口

AI时代的学习空间重构

来源:中国教师报 2020-01-17 作者:彭 娅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逐步进入教育领域,影响教育生态和教育环境,学校管理模式也因之发生改变。管理者必须注重学习空间重构带来的影响,实现技术和教学、管理的融合,从而更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我看来,学习空间以学习者为实践主体,是学习活动客观存在的场域,具有广延性和施展性特点。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空间绝不只是停留在教室、课堂,而是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的整合,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交融。基于此,我们对学习空间的维度有了更深刻的把握:一是基础性的物理学习空间与信息技术支撑下的虚拟学习空间的融合;二是由校园、家庭、社会融合起来的学习空间;三是学习者个体精神世界中由认知到情意内化形成的多维精神空间,这样的学习空间必然需要多学科交叉、多领域并存。

AI时代,学习者要将教育目标、学习者和学习空间统筹考虑,打破传统教学格局,通过学习空间重构,办出有大格局的教育。特别是针对现在多校区的学校,组织管理、跨校区学习都会呈现新样态、体现新生态。

可以想见,AI时代许多传统教室已经转变成为智慧教室。学校可以设计自由组合的课桌椅,孩子根据自己学习的需求重组学习区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在技术支持下,学校根据孩子自主学习的需要进行学习内容的分层推送,让孩子可以根据个体情况进行个性化学习,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实现大数据条件下的精准教育和深度学习。学校将智慧教室、创新学习空间进行优化融合,可以有效实现技术支撑下空间的延展,各空间维度融合创新,重建教育大格局,重现教与学的新生态。无论是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学习者与环境、技术,各要素间实现和谐共生。

真正建立校内、校外、互联网“三位一体”创新学习空间,让孩子实现从认知到情意的螺旋式发展。校内,学校利用AI可以推进诚信课堂、健康课堂、职业课堂、法治课堂建设;借助校外力量,有些学校还推进了院士工作室的创建等。针对长期以来德育不好量化评价的窘境,我们不由得思考,如何通过AI技术实现“伴随式”德育的评价?

我们认为,孩子在教师的教育下会知晓更多,他们慢慢就会去主动行为,并上升到情意的状态,最后实现自发主动,而不是靠外力做出被动行为。如此,我们可以借助学生“伴随式”德育评价的平台,运用大数据实时记录成长轨迹,引导孩子养成好习惯,培养好品德。“伴随式”德育评价平台构建可以通过详细的评价指标体系生成学生行为的“雷达图”,学校和家长协同帮助孩子取长补短。还有现在学校盛行的学生德育档案,学生可以从自己的成长轨迹中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判断,进而在知、行、情、意的品德形成过程中,最终实现从他律走向自律,达成AI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因此,学校管理者要适应这些变革,为学生成长提供条件,从物理空间到虚拟空间实现优化融合,从学校到社会进行拓展延伸,从认知到情意促进螺旋式发展。学校各部门要充分协作,保障教师通过面向真实生活大问题的情境开启学习新范式;在云平台上探索研究,培养孩子整体性思维能力;通过思维导图等工具提升孩子的高阶思维能力。对于一些音、体、美课程,可以充分利用先进信息技术,通过课程超市的形式来开展,孩子在网上选课,实施走班教学;学校的走道长廊也可以设计成高科技长廊,让学习打破固有边界。学校还可根据自身特点打造创客梦工厂,精心设计劳作室、机器人室、智能图书馆等,学生可亲自参与设计,并能实现做中学、玩中学。智能图书馆更是突破了学校的空间和功能,比如一些学校图书馆拓展功能走出“围墙”,成为省市区域内图书馆的分馆,为社区其他师生和居民搭建起高品质的分借平台。图书借阅通过刷脸识别、语音识别,让孩子增强好奇心和兴趣。如此,孩子们更加愿意借阅图书,增加阅读量和知识储备,也大大提高了图书借阅量和使用效率。通过AI技术,还可记录孩子们的阅读轨迹,配以智能的书单推送,让学习空间从学校到社会拓展延伸。此外,针对社会上十分关注的研学活动,学校可以根据孩子感兴趣的社会现象和生活现象,让师生共同研究创设研学主题。开展研学活动时,可以设置小中大的课长,中间穿插教师合作教学、跨学科实践活动、学生合作研讨环节,有助于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同时增强自我认识能力。

变革已至,未来已来。让我们共同携手,创造教育的美好未来。

(本文根据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山长讲坛”教博会专场演讲内容整理而成。作者系广东省广州市东风东路小学校长,全国首届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

六安市新安中学 XJL编辑
新安中学办公室  发布

 

总访问量:人次 总浏览量:3499人次 日均访问:20552人次 今日访问:3564人次 在线人数:3196
六安市新安中学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网站备案号:皖ICP备05009496号 安徽教育网站前置审批号:JXQZ382
 Copyright© 2003 www.ahxaz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皖西电脑有限公司六安新闻网
邮编编码:237151 办公室:0564-2311115 教务处:0564-2315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