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安中学首页】>【教学教研】>【教育文摘
今天依然需要提倡园丁精神
  [2017-08-14 20:55]  浏览次数:1156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页面】【关闭窗口

今天依然需要提倡园丁精神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7-8-10 金佩庆

   园丁,原指专门从事园艺的劳动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随着尊重知识、尊重教师的社会风气逐步形成和回归,“学生是祖国的花朵,老师是辛勤的园丁”的提法迅速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然而,现在我们已经很少有人愿意再把教师比作园丁了,“园丁”一词似乎已经淡出教育的话语系统,各级“园丁奖”的评比也似乎风光不再。那么,园丁精神真的过时了吗?把教师比作园丁是否真的不合时宜?

    园丁与教师确实有很多的相似乃至共同之处。比如,园丁始终把研究和了解花木如何生长发育放在第一位;园丁与教师都要耐得住寂寞,离得开繁华,不仅要有不辞辛苦甘为人梯的精神,还要有丰富的经验与技术并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不仅要努力创设花木(学生)自由生长的空间、充分展示其天性,还要按照社会的需求,有目的、有预期地进行引导和干预;不仅要有整体观,公平对待每个个体,还要着眼个体,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等等,两者具有很大的可比性。

    我以为,做好一名园丁要有两个最可贵的特征。一个是情怀,对园艺工作的热爱、对自己伺弄的花木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欢,甚至有“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痴迷。有了这份情怀,无论是遭遇电闪雷鸣还是赤日当头,充当护花使者的园丁都无怨无悔,伺弄花木一招一式不含糊。当然,这种情怀可能是源自园丁对花木的天然喜爱,也可能源于内心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另一个特征是建立在熟悉花木生长之道基础上的手艺。无论是松土、施肥、浇水、除虫还是整枝去劣,一切措施都基于园丁对土壤气候环境,对花木脾性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呵护花木总能“适时”“得法”,该管则管、能放手则放手,既不缺位也不越位。显然,园丁哲学最根本就是因势利导,通过自己的辛勤付出,辅助每一株花木获得最理想的生长。

    由此看来,把老师比作园丁并不落伍,园丁实际上就是“好老师”的别名,我们应当大力提倡园丁精神,赋予园丁精神的新内涵,做与时俱进的园丁。我国常见的“蜡烛说”突出了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但在照亮别人的同时牺牲自己却略显苛刻;“灵魂工程师说”强调教师在精神成长方面的引领作用,突出了育人上的高超艺术,但对学校的工勤人员、普通教师来说却是难以企及的——毕竟他们日常大量的工作还是教学和平凡琐碎的事务。而以园丁作为教师形象的基本定位,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说具有直观性、可操作性和可接受性。而且,园丁的角色定位无论是对于教书育人的一线教师、服务于人的学校工勤人员还是管理育人的教育行政人员都适合。只要心中确立了园丁这个自我形象就一定会明白:把孩子们当作幼苗认真呵护、培育就是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

    有人认为,“花盆里长不出参天大树。”把教师比作园丁是不是贬低了教师职业的崇高?未必。在自然界也不是所有花木都能长成参天大树的,不同群落的植物有不同的习性和生长规律。有经验的园丁能够熟透各种花木的生长习性顺势而为,不会因为哪种植物不可能成为参天大树,只适合盆景中栽培或作为行道树、绿化带使用便拔苗助长,更不会萌生“恨铁不成钢”式的抱怨或鄙视。从事着“阳光下最崇高的职业”的中小学教师不也应该如此吗?

    当下我们呼吁教师的园丁精神,不应是应景,也不是哗众取宠,而是回归教育规律,回归教师的专业精神。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对园丁形象的认同与选择不是值不值得的问题,而是配不配的问题。对于从学生身上谋取私利、动辄以“成人霸权”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歧视后进生以及违法乱纪侵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极少数人,其实根本就不配称作园丁。

    (作者金佩庆,系浙江省义乌市教育研修院教师)

六安市新安中学  XJL编辑
新安中学办公室  发布

总访问量:人次 总浏览量:793人次 日均访问:20551人次 今日访问:3564人次 在线人数:490
六安市新安中学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网站备案号:皖ICP备05009496号 安徽教育网站前置审批号:JXQZ382
 Copyright© 2003 www.ahxaz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皖西电脑有限公司六安新闻网
邮编编码:237151 办公室:0564-2311115 教务处:0564-2315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