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安中学首页】>【教学教研】>【教育文摘
青年教师亟待提高家校共育素质
  [2017-06-12 09:18]  浏览次数:1644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页面】【关闭窗口

青年教师亟待提高家校共育素质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7-6-11 作者:鹿永建 邓淇

教育内涵发展的关键在于教师。目前年轻教师数量激增,尤其是各地加大力度解决大班额问题之后更是如此。以山东为例,2016年新增近9万名教师编制,相当于每13位教师中就有一位是新的。这些年轻教师的素质需要全面提高,其中一项容易被忽视的,就是家校共育的素质。

2010年以来,山东省教育厅行政推动,由北京爱加倍关爱家庭中心提供专业服务,在全省大力开展家校合作,涌现了枣庄十五中等数百所家校共育领先学校。但是从全国来看,众多学校在家校共育方面仍裹足不前,这与某些校长的现代学校制度办学理念停留在口头上有很大关系,也使得广大基层教师丧失了增长家校共育本领的机会。因此,亟待达成共识:教师素质中必须包括家校共育素质,青年教师要扣好家校共育的第一颗扣子。

教师的家校共育素质至少应当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要明白家校共育不是雕虫小技,而关乎教育的本质特征、关乎家长的教育权。

不少教师理解的家校共育,基本上就是每学期开一次家长会,学生出了问题就去叫家长,学校一年搞一次家长参与的大型活动。其实从教育法的角度来说,家长拥有教育原始委托者的身份,家长把教育权委托给学校,因此每一位教师在教育活动中都要处理好教育委托者和被委托者的关系,不负家长的重托。有这样的理念打底,家校共育就有根基了。

其次,要培养与家长共同打造家校协作关系的本领。

现在很多教师不敢让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当中来,就是因为没有与家长协作的本领——既拥有学校教育专业上的自信,又尊重家长的教育参与权;既善于向家长宣传学校教育理念和办学方针,又善于向来自各行各业的家长取长补短;既能够设计一些学校主导、需要家长配合的家校合作活动,又能参与家长为主导的家校共育活动等。

再其次,要习得婚姻关系建造和家庭教育能力,经营好自己的家庭和家庭教育。

有的教师在育儿和家庭教育中棋高一着,夫妻关系和睦,子女成人成才,也有的教师在育儿和家庭建设方面却是“灯下黑”。二者的关键区别,在于是否了解和掌握家庭建设和家庭教育的特殊规律,是否能将学校教育的本领转化为自己的特殊优势,从而建设好自己的家庭,既为自己的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也给广大家长做一个好榜样。

当然,养成教师的家校共育素质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重要的是,要在青年教师培训中纳入家校共育的内容。比如北京爱加倍关爱家庭中心与一批学校共同推动的优秀青年教师孵化器,就把培育家校合作育人能力作为孵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青年教师大多没有或者刚刚进入家庭,提高他们的家校共育素质可以从三个方面着力:

借助学习和反省,提高对学生成长中家庭因素的洞察力。了解家庭教育在每个学生成长中的实际作用,便于在教育中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对接。可以通过案例教学让教师掌握一般规律,并启发青年教师反省自身成长的经历,以弥补自己婚姻和育儿经历体验不足的欠缺。

在家校合作平台上形成与家长协作的能力。学校必须搭建好家校共育的组织平台,建设班级、年级、校级家委会三层家校合作组织,让青年教师的家校共育能力尽快提高。在这样的制度环境当中,年轻教师能够较快了解家校合作的一般规律,结合本班特点,在实践中成为家校共育的能手。例如枣庄十五中年轻班主任孙召斌,刚开始对于学校开展家校合作有些抵触情绪,后来转变观念成为家校合作的高手,开展家长进班助学活动,受到学生和家长的好评。这样转变观念提升本领的个案,离开学校全面开展家校合作的氛围是不可想像的。

在家校携手的氛围中与家长交朋友,提高处理棘手问题的能力。青年教师在强势家长面前怯场并非罕见,如果学校搭建了班级家委会这样的平台,教师与家长的交往就有了一个明确的制度和规则基础,可以有序有度地与家长交往。即使遇到棘手的问题也不会手忙脚乱,可以有程序、有规则地交流,层层分析,剥离表象,找到症结,妥善解决棘手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提高青年教师家校合作素质,不是把家庭教育指导的任务一股脑儿加在教师身上。因为家庭教育的主体是家长,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培训的任务,应当交给富有公益心和专业水平的专业机构完成,教师则发挥脚手架的辅助作用。

(鹿永建系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邓淇系山东枣庄十五中校长)

《中国教育报》2017年05月11日

六安市新安中学 XJL编辑
新安中学办公室  发布


总访问量:人次 总浏览量:12370人次 日均访问:20566人次 今日访问:3564人次 在线人数:11900
六安市新安中学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网站备案号:皖ICP备05009496号 安徽教育网站前置审批号:JXQZ382
 Copyright© 2003 www.ahxaz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皖西电脑有限公司六安新闻网
邮编编码:237151 办公室:0564-2311115 教务处:0564-2315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