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安中学首页】>【教学教研】>【教育文摘
学校不可以“学”代“教”
  [2018-02-23 09:34]  浏览次数:1119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页面】【关闭窗口

学校不可以“学”代“教”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8-02-14 作者:郭华

前几日,听到有关教学论的若干谬论,其中一则是“学可以替代教”,即教得好不好不重要,只要学得好就行,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学生的“学”。这则谬论之所以大行其道,是因为伴有诸多听起来极为“正能量”的道理,例如:“学是学生的主动活动”,是“学生主体性”的重要体现。由此,许多教师把自己从教学活动中“摘”出来,将本应承担的教学责任推给了家长和校外补习班。

“学”究竟能否替代“教”,确需认真澄清一番了。

“教替代学”或“学替代教”是老问题,说到底就是教与学“割裂”“不统一”。在两者之间,“学替代教”的呼声更强烈,似乎更高级、更值得倡导,因为它强调学生的主动性,所以更具迷惑性,危害更大,更容易被忽视。

“教替代学”的做法是容易被破除的。教师“教”得再好,学生不跟着“学”也无济于事。因此,“教不能替代学”是明白无误的真理,有“教”有“学”才是“教学”。

“学替代教”则是不易辨明的谬论。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形,即:教师在场也未必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反之,教师不在场,也有学习发生。就这两种情形而言,学生的学习好像都与教师关系不大,教师在场未必能引起学生的学习,不在场也未必没有学习,所以,重点是在学生自己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上。教学道理仅此而已吗?学真的能替代教吗?

上述的第一种情形,可以看作是“教替代学”的失败例证,这里不再赘述。第二种情形,即教师不在场的“学习”,则需认真分析,分析学习究竟是“自学”,还是在教师“教学”引导下的“学习”。如果学习的愿望、方向、内容、节奏,事实上是由教师引导、启发的,即使教师不在场,也依然是“教学”,或是课堂教学的前伸,或是课堂教学的后延,抑或是教师魅力和影响力的体现,总之,不是“自学”。如果学习与教师没有关系,完全是自发愿望和行为,那就可以确认为“自学”,而这里的学习者,即使其社会身份是学生,也不能视作教学意义上的“学生”,而只能是被一般地称作“学习者”或“自学者”。若是“自学”,则不必讨论“学能否替代教”的问题,因为它可以不需“教”而独立存在,自然没有替代的问题。

“无教之学”的“自学”虽然存在,但因没有教师的引导,费时费力、艰苦困顿,最重要的是,即使花费大量的时间、付出巨大的努力也很难真正登高望远、知明而行。一出生就面临着庞大知识系统的年青一代,既不可能也无必要重复人类早期实践探索的轨迹,而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直接从认识人类已有成果开始,于短时间内达到“百尺竿头”,成长为能够推动人类“更进一步”的人。而“无教之学”的“自学”以及“由学来替代教”的所谓“教学”,却使学习者(学生)面临巨大的困难。这是因为,系统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探索不同,并非直接与客观对象本身打交道,而主要是通过符号及符号系统等媒介来间接与客观对象打交道。因此,学习者不仅要了解符号及符号系统,还需了解符号所表达的意义,理解不同的符号表达方式所传达出来的细微却重要的差别,还要建立符号与客观事物的联系;既要了解符号表述的逻辑,还要透过符号去了解客观事物及其内部联系;既要认识符号及符号所表达的意义,又要理解前人发现知识以及运用符号表达发现的过程。这便带来了巨大的学习困难。例如,从学习“自然数”到学习“负数”,对于学习者来说,有着巨大的、难以逾越的思想和心理距离,凭学习者个人的努力想要全面而深刻地把握负数的内容,难上加难。正如英国著名学者赫斯特和彼特斯所说:“单凭儿童在社会和物质环境中生活和自由探索,以为儿童就能够获得我们希望他们获得的复杂的、受规则支配的原理和程序……是可笑的。”[参见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学(上)》]

在学习者那里,不得已而为之的“自学”,精神可嘉,而故意的绝师弃教,却并不理智。在学校和教师这里,如若主张“以学代教”,则是推卸了本应承担的责任,是极端不负责任的表现。在学校教育中,“无教之学”的“自学”不可能成为主流,“以学代教”更不应被倡导。

六安市新安中学 XJL编辑
新安中学办公室  发布

总访问量:人次 总浏览量:3895人次 日均访问:20554人次 今日访问:3564人次 在线人数:3602
六安市新安中学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网站备案号:皖ICP备05009496号 安徽教育网站前置审批号:JXQZ382
 Copyright© 2003 www.ahxaz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皖西电脑有限公司六安新闻网
邮编编码:237151 办公室:0564-2311115 教务处:0564-2315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