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安中学首页】>【教学教研】>【课程改革
新课改与高中生物教学实践
  [2017-11-07 15:39]  浏览次数:4122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页面】【关闭窗口

新课改与高中生物教学实践

来源:中国校长网 2017-11-6

从总体上看,与旧课程相比,知识本位问题没有彻底解决;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和大班教学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以本代纲”的现象依然存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形同虚设;过程评价可有可无;教师的负担有所加重;部分学校生物课的相对地位变化不大,其课时仍少于物理和化学等学科。

一、课改实验:新课程理念的初步实践

(一)新课程是对旧课程的继承和发展?与旧课程相比,新课程主要有以下变化:一是教材变了。这是实施新课程最具有标志性的事件首先是版本多了,其次是内容更丰富了,版面更活泼了,与实际的距离更近了。二是教学方式有所改变,教师的探究意识和尝试变革教学方法的欲望增强了;课堂更加开放了,学生实验等活动时间增加了,教学活动变得更富有生机和活力了。三是授课时间和评价方法有所改变。许多原来只是高二才开始开设生物课的学校提前在高一开始开设,多数学校建立了涉及评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学分认定制度。生物学学科教学地位有所提高;四是教师的学习和合作探究意识加强了。  (二)新课程实验阶段值得改进的问题?因为诸多因素的影响,新课程理念在实际教学中难以得到全面兑现。例如:最突出的是,应试教育的主导地位依然如故,学生自主选课等方面的改革仍然像以前的会考等改革活动一样面临“走过场”的尴尬境地,他们的课业负担仍然很重等等。

二、反思课改:背离课改理念的实际问题溯源

课程理念的超前性与相对落后的现实之间存在着矛盾,反映了理念的先导性和对实践的指导价值。值得关注的是,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活动能否提高考试分数,这是中学届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因为升学率是社会和家长对学校的客观要求,能否升入理想的高校是直接关系学生前途和命运的大事。课改正是在这样无法改变的背景下进行的,任何脱离此背景而对课改所做的思考都是片面的。

(一)探究性与应试训练。倡导探究性学习是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新课程虽然为学生留出了许多探究空间,而教学中更倾向于将有限的课时用于加强应试训练。

探究性要求课堂有更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要求更加注重能力和方法的探讨,不仅要求学生“学会”,更要求他们“会学”,而真正达到“提高生物学素养”之目的;同时要求教师真正做到“用教材”而非“教教材”。可现实是,教材仍然是应试的纲要,受课时少而内容多的限制,教师们大多难以去主动适应教材的开放性与生成性,而坚定地认为“严格遵循教材和配套的教参设计教学是最保险之举”。因此,牺牲学生探究活动时间用于增加对教材知识性内容掌握的训练,也是符合情理之事。如何做到既保护基层学校参与课改的热情,又增强实施者参与课改的成就感,同时得到社会、家长和学生的认可?在其它评价方式因为权威性和公正性欠缺的情况下,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似乎是检验学校和教师水平的核心标准。从这个角度上看,高考改革的成果将直接决定课改的成败。

(二)选择性、全体性和课业负担。可以说,高考方案代替教学计划,考纲取代课标,学生对课程的选择取决于高考方案等现象在短时间内不会因为新课程的实施而发生根本性改变。

高考改革的“三有利于”原则中没有直接提出“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之要求,但减轻由少数学科带来的过重的课业负担却是推进素质教育所必须的。过去高考改革曾以学生负担过重为由而将部分学科的考试资格取消,结果事与愿违。多年来,有关减负的呼声始终没有停止,可结果总是“越减越负”、“负负得正”。其原因是对负担缺乏具体而切合实际的分析和采取有效的对策。我们应该思考的是,造成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根源是什么,重负之下能否导有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学科不平衡问题。部分学校生物、地理等学科的教学课时数是36课时/模块。而语文、数学等学科则超过54课时/模块。其实,许多生物教师也深感课时的严重不足!为什么在课程具有较大开放性和灵活性的前提下也会出现这一现象?到底是教学内容多了,还是课时少了呢?原因是教师心里无底,对模糊的课程标准和未来严格的高考要求难以把握,只好不断补充教学内容,惟恐有疏漏。在探究活动不放松,知识教学仍按旧课程讲授的情况下,所需教学时数大大增加是必然的,而不同学科因学校领导心目中根深蒂固的陈旧观念的影响,学科课时在分配上出现新的不均衡,也就不足为怪。

三、面向未来:推进课改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许多影响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因素,在旧课程体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只有改革旧课程才是教育发展的出路。如何保证新课改的有效推进?虽然课改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但它毕竟是振兴教育,适应国际潮流,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唯一选择。因此,做为课改的实践者,对课改方向要坚信不移,对课改过程要探索不已。通过课改,激发自己学习的积极性,激发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使自己的专业素养与新课改一起成长。

一般认为,课标能有效地克服以往教纲的弹性存在严重不足的问题,是新课程具有的最显著的特色和优势之一。其实,这一观点是片面的,也是值得讨论的。一是课标是否比教纲更具有更大弹性呢?二是弹性是否越大越好?通过“细胞的分子组成”内容与大纲相关内容的比较可知:从知识要求方面看,课标的要求稍具体,弹性不是增加,而是降低了;从活动方面看,由于课标用了“活动建议”之说,弹性有所增强,活动的方法、取材和形式等可做变化。

山西省侯马市第一中学校 邓俊丽

六安市新安中学 XJL编辑
新安中学办公室  发布


总访问量:人次 总浏览量:7667人次 日均访问:20553人次 今日访问:3564人次 在线人数:7364
六安市新安中学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网站备案号:皖ICP备05009496号 安徽教育网站前置审批号:JXQZ382
 Copyright© 2003 www.ahxaz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皖西电脑有限公司六安新闻网
邮编编码:237151 办公室:0564-2311115 教务处:0564-2315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