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安中学首页】>【教学教研】>【课程改革
课程结构化要抓住四个关键点
  [2020-12-08 09:05]  浏览次数:6193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页面】【关闭窗口

课程结构化要抓住四个关键点

来源:中国校长网转载 作者:严必友

随着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积极建构学校的课程体系,在实施国家课程的过程中进行校本化的改造,同时,开发了内容丰富、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但在此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学校没有进行课程情境的深入思考,对于学校想做什么、为什么要做、学校具备什么、应当怎么做等思路不清;二是缺乏课程建设的整体规划,只是众多校本课程的简单拼盘,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互补性不够;三是课程结构失衡,知识学习、应试训练的内容偏多;四是学校课程实施方式比较单调,主要以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缺乏校内外课程实施的多样化路径,导致课程实施质量下降。

基于这些问题,学校在课程建设与实施过程中要认真进行资源分析,科学设定课程目标,整体架构课程体系,精心组织课程内容,严格规范课程实施,使课程呈现出多样性、整体性和结构化特点,提升课程质量和实施效能。

学校课程为什么要结构化

学校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课程结构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各种课程类型及具体科目的组织、搭配所形成的合理关系与恰当比例。学校课程结构化是指将学校课程的各个组成部分和课程的要素按照一定的逻辑和规则建构成相对稳定的联系和结构。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指出:“如果你理解知识的结构,那么这种理解会使你可以独立前进。”学习的本质是一个人把同类事物联系起来,并把它们组织成赋予它们意义的结构。心理学研究表明,并不是知识越丰富能力就越强,结构化的知识对能力的形成是起促进作用的,因为这样的知识具有较强的黏合力、逻辑性和关联度,能够促进知识的融合和应用。结构化的知识有助于形成知识的整体性。对学生来说,认识到知识之间的连通性和互补性,可以更好地掌握知识,融会贯通,真正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

其实,在同一所学校甚至同一个班级中,学生的基础、个性、特长和学习方式都不尽相同,只有多样化、结构化的课程体系才能为不同类型、不同志趣、不同潜质的学生成长提供选择。

新一轮课改在课程设置的结构性上作了具体要求,以适应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和未来人才培养的需要,主要体现在综合性、选择性和均衡性上。综合性是针对过去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状况而提出的;选择性是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生的差异提出的,以满足不同兴趣、潜能和特长学生的学习需求;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每一种课程类型和科目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共同发挥育人的功能。

学校课程结构化如何实施

学校课程结构化涉及的内容比较多,但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课程目标的结构化

教育不是把不同的学生培养成统一的标准,而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最好的自我。学生处于动态的发展过程中,所以,在学校课程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到需要的多样性和可能性,设定结构化的课程目标,让学生自主选择,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同时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评价,自我调整,循序渐进。

南京市建邺区新城初级中学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学科课程资源,将每科课程分成A、B、C三个层级,学生入学后根据适应和诊断情况自主选择。三个层级的课程不是简单地按照难度差异来划分,而是根据认知目标、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等综合区分,并打通相互间的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结合学业发展情况进行自我评估,重新调整选择。学校还针对每一个层级的课程目标提供了相应的配套课程,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提升。

南京市秦淮区光华东街小学的“梦想定格社”课程,课程目标指向科学和艺术两大领域,分类分层设计,逐步达成提升。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生长点,学校从动手实践、兴趣特长、学科知识三个维度,贴合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动手能力,整合多学科学习,关注学生思维发展和情感变化的规律,建构了由普及到提高再到精进的螺旋式上升的梦想课程。结构化的课程目标让每个孩子都有了适合自己的课程,有了能实现并不断追求的目标,培养了兴趣,发展了能力。

课程体系的结构化

课程体系的结构化指的是课程体系中的课程类型要丰富、完整、均衡、协调。现在有些学校的课程设置主要针对知识学习和应试训练,而在科学探究、人文素养、运动健康、艺术审美等方面明显不足,导致课程结构失调,影响人的全面发展。其实,从人的长远发展的角度看,有些现在看来似乎不太有用的东西,将来可能会发挥巨大的作用,如:质疑、探究、思辨、艺术、人文等。所以,课程体系建构一定要着眼长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楼宇烈先生在《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一书中指出:“从近代实行新式学校教育以来,我国的学校制度、课程设置基本上是仿照欧美和苏联,课程内容也以西方文化为主,造成了长期以来基础教育中轻视传统文化教育的偏差。要确立中国文化的主体意识,认真吸取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容,建立起符合时代精神的伦理观念和社会伦序。”在中国的传统哲学中,包含着丰富的现代科学理论的源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整体观、自然观,日益成为现代科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因此,在课程体系中要处理好多种关系,如科学与人文、直觉与理性、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等,形成一种结构协调的课程体系。

学校要打破课程结构学科本位、相互割裂的弊端,加强学科内综合、跨学科综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努力提高课程的综合化程度;要打破课程结构过分追求统一性的弊端,以适应区域、学校、学生之间的差异和不同需要,同时鼓励、引导地方和学校挖掘自身资源,开发独特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南京市宁海中学在“厚文养正,以美立教”的办学理念的引导下,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建构起结构多元、科学、均衡的课程体系,包括语言与文化、数学与科学、艺术与人文、生活与实践、运动与健康、公民与世界六个学习领域,并将每个领域对应相应的学科,对学科课程进行重构,在学科教学中落实,呈现出立体、交叉、融合的生动形态,体现了发展的全面性、选择的多样性、结构的协调性,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给养,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课程内容的结构化

新课程标准指出:结构化的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这种知识结构是由学科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思想组成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只有结构化的知识才能促进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布鲁纳指出:“学生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有助于他们理解知识的内涵,促进迁移应用,并使知识间建立有效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课程内容的结构化,就是改变知识学习的“碎片化”现状,形成一条有内在联系、螺旋式上升的学习链条。要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学科中的各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思想以及相互间的联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促进能力迁移。

南京市金陵中学实验小学围绕“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知识建构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每单元集体备课时,备课组要把本单元的知识体系进行详细的梳理,对每一个知识点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作用以及与相关知识点的联系进行深入的分析,把单元中的重要观点、思想、规律、法则的形成过程及其与已有知识、经验的关系充分揭示出来;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经历、体会、认识知识的发生与形成过程,把握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建立完善的知识网络;在单元总结时,让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知识树等方式回顾、描述单元知识的发展脉络和逻辑结构,形成对单元知识体系的完整理解。

课程实施的结构化

课程实施的结构化主要是指实施途径和方式的结构化,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建构,真正领会知识的内涵以及与生活世界的联系。

南京农业大学实验小学基于学校“全经验课程”的理念,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运用渐进式主题学习、课程周学习、家庭生活实践、场馆学习和行走学习等方式,打破课堂和校园时空,有效拓展了学习的资源和渠道,提升了学生的能力和素养。

渐进式主题学习是指将国家综合实践课程进行重新调整与划分,在教师的组织、指导、协调下,学生沿着主题的线索开展学习活动,循序渐进;课程周学习是指学校集中一周时间专门进行一个事件的专题学习,学生走进图书馆、实验室,查阅资料,实验探究,讨论交流,撰写报告;家庭生活实践是指家长与学生共同完成适合亲子活动的内容,让学生走进自然,了解社会,体验家务劳动,增进亲子关系,获得生活感悟;场馆学习是指让学习从校内走向社会,利用生动广阔的大自然、博物馆和科研院所的丰富资源让学生学习、探究;行走学习是指现场体验学习,通过实地观察与考察,真切地了解、感受学习主题的内容、形态和意义,培养综合素养和人文精神。

课程实施的结构化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和能力,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和认知,使课程的内涵和价值得到了有效的伸展,与家庭、社会、生活形成多维联结,丰富了学生的经验和体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实践创新能力。

学校课程结构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对学校现有课程的重构和优化,是对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前瞻和规划,需要着眼于课程改革的精神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一整体目标,统筹规划,系统思考,拓展路径,搭建平台,形成开放、协同的氛围和机制,使课程真正成为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的核心要素。

结构化的学校课程,是一个融入学校精神文化的载体,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支持,将他们的发展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可能性。学校课程的结构化建设,既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又要立足于学校的历史文化、办学实际和育人目标,进行校本化的实践、改造与提升。(作者系南京市教学研究室主任)

六安市新安中学  XJL编辑
新安中学办公室  发布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高考改革中的英语口语教学对策
总访问量:人次 总浏览量:25537人次 日均访问:20536人次 今日访问:3564人次 在线人数:15850
六安市新安中学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网站备案号:皖ICP备05009496号 安徽教育网站前置审批号:JXQZ382
 Copyright© 2003 www.ahxaz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皖西电脑有限公司六安新闻网
邮编编码:237151 办公室:0564-2311115 教务处:0564-2315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