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安中学首页】>【德育园地】>【班主任园地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发现能力
  [2023-12-12 09:37]  浏览次数:2561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页面】【关闭窗口

来源:中国教师报 2023-12-06 作者:王春红

培养学生的自主发现能力是依据新课标精神,在教学各环节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过程中要经历五个步骤,分别是:自学、整合、探究、总结、拓展。在自学中发现。自学不完全等同于“预习”。自学内涵更丰富,强调“自主学习”,学生进入“自主探究”状态,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在这个步骤中,学生要在以下几方面有所发现。

积累梳理。每篇文章都提供了丰富的语言材料,比如重要字词、意蕴深厚的句子、文学文化常识等。课堂上,教师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对这些知识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为感受汉字内涵、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规范打下基础。在学案设置时,教师单独列出积累梳理项,设置空白,学生填写自己需要整理的内容。

整体感知。阅读文章首先要着眼于整体,立足于全局,对文本有整体把握。整体感知作为理解文本的第一步,内容基本限于文本内容、人物、情感的把握,教师不预设参考答案,对学生学案写出的整体感知内容基本给予肯定。

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从不同题材、不同角度进行引导,可以从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几个方面,提出学习本篇文章要研究的问题。

在整合中发现。在个人自主学习基础上,学生会有自己的初步发现,大家在小组范围内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积累梳理”可以互相补充,“问题”可以相互启发,整合不一致的保留各自意见。组长整理本组的“发现”,形成本组的共同成果。

至此,课堂环节正式开始,教师组织引导各小组代表发言,进行问题整合。各小组代表各抒己见,教师适时评价、引导、取舍,整合各小组的问题,形成课堂主问题。这个环节特别需要教师“当堂备课”,将学生的发言与自己的预设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只有全面、细致、深入理解了文本,才能在这一环节经受住学生的挑战。同时,教师的临场应变能力在这一环节得到充分体现。

在探究中发现。课堂主问题探讨完成,学生可能仍有疑惑之处,教师鼓励学生再次探讨。课堂上,学生的每一处疑难点都可能是理解某一问题的钥匙。学习《祝福》时,有学生疑惑“我”为什么忽然想到“福兴楼的鱼翅一元一大盘”,为什么写四叔脱落的对联。这些不易引起重视的细节正是作家的过人之处。

这样的课堂不再是教师掌控下的课堂,而是不断生成的课堂,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得到很大程度的体现。这一环节“发现”的质量和数量是教学效率高低和课堂成败的关键所在。

在总结中发现。课堂的最后几分钟是学生大脑最疲劳、注意力最容易分散的时候。我们把本环节设置成让学生自己整理、总结,让学生发言展示自己本节课的发现和收获。

教师引导学生做好几方面的总结:重要的语言现象,主要的思想情感,基本的阅读规律,突出的写作手法等。学生可就某一方面来谈,也可以谈自己认为的难点突破、学有所得之处。比如在学完《孔雀东南飞》之后,有学生谈到“对‘相’‘见’有了非常准确的了解”,有学生谈到“我认识了刘兰芝这样一个刚强不屈、忠于爱情、自尊自爱的女子”等。

在拓展中发现。文本学习结束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在知识和能力的迁移中再一次有所发现。方式可以有以下几种:

完成巩固性练习。教师督促学生做一些训练题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确保训练效果,实现对教材的进一步拓展应用。

进行相关阅读。教师提供与作者或主题相关的作品,成为一个阅读单元,让学生集中阅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一位作家、一类主题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每个环节都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在此基础上,学生主动探索、有所发现、有所收获。几年实践下来,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加强,问题设置越来越接近教师的预设,课堂探究越来越深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定提高,语文成绩和语文素养也有明显进步。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齐河县第一中学)

总访问量:人次 总浏览量:12829人次 日均访问:20550人次 今日访问:3564人次 在线人数:7490
六安市新安中学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网站备案号:皖ICP备05009496号 安徽教育网站前置审批号:JXQZ382
 Copyright© 2003 www.ahxaz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皖西电脑有限公司六安新闻网
邮编编码:237151 办公室:0564-2311115 教务处:0564-2315138